城市梦想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1

于我而言,199年的夏天是寒冷的。从城市重又返回乡下,我几近实现的城市梦想嘎然破灭。我仿佛突然掉进了冰窑,周遭的世界如严冬一样冰霜寒冷。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恍恍惚惚,心如土灰。

三年的师范生活被我打成了两捆严严实实的包裹,挑回了老家林溪。走在回村的机耕道上,正午的阳光耀眼得发白,但我内心却依然感到三冬的严寒。从城里重又回到乡下,回到林溪等待分配到某一个乡村小学。我感觉自己正与理想背道而驰。理想在城市,而我却一步步退回泥土地的乡村。远远地,我看到路的前头等待我的依然是林溪那千百年来容颜不改的田埂、水渠和村舍。城市,对我而言成了最大的泡影,转瞬即逝,越来越远。一种落魄的失意深深地揪紧了我。

回到林溪家里,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蒙头大睡。梦呓里,短暂的城市生活的过往,化作一幕幕陆离的场景,相互交错着、晃动着。青春焕发的少年、和蔼的师长、和我一样土里土气的同学、似是而非的朦胧爱情、乘坐了无数次的路公交车、滚动的篮球、修剪得干净整洁的花圃、林荫道、路边从来没人坐过的石凳、01寝室、**级三班最角落里的教室、满地石子的操场、阶梯教室高陡的台阶、袁河文学社的油印杂志……相互叠加着、翻腾着向我涌来,像袭卷而来的汹涌海潮,压迫着我、裹挟着我在痛苦与无望的海洋中沉浮了何止千遍!我的世界一忽儿晦如暗夜,一忽儿又挤进了一丝微弱的亮光。

理想之灯已幻灭。我静静地躺着。母亲以为我太疲劳了,一直不来打搅他儿子。直到第二天,她才俯在床边轻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叫我吃饭。我从梦呓中醒来,看见母亲满脸愁结的脸庞。我确实感觉太疲劳了,宛若重病初愈地虚弱。走出房间,门外耀眼的阳光发白地亮,刺得我眼睛都张不开,但仍感觉寒冷直指背脊。与梦境不一样的是,眼前这天上浮动的云朵、地上静默的物什是那么明白清晰,院子里的泥土、杂草、瓦砾、苦楝树、灌木,都无一不在证实:这就是林溪。这是我三年前告别的地方,带着欣喜与荣耀离开的地方,是我百倍地爱过但又千般逃离过、诅咒过的地方。这里不是城市!眼前的场景是那么熟悉,连阳光直射下空气中灰尘的舞动都那么真切。但眼前这一切又是那么陌生,恍如隔世般地遥远。

在那个酷暑七月,我遭受了最严酷的寒冷。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不久就给我端上来一碗香葱面。母亲似乎想说什么,动动嘴唇但终于没有说。她那苍老的脸上写满了茫然。趁着菜香,我饿狼般地扒上几口,一股暖流洋溢了全身。我心里一酸,豆大的泪珠哗哗地从眼眶里滚落下来,叭嗒有声掉在热汤里。那刻,我突然明白,我的一生所求,不再是去做一个城里人,而是报答我那被无休止的农事劳作所困厄的、日渐苍老的父亲母亲。

那年,我十九岁。

大约十一二岁光景,我和兄妹已经学会跟着父母在地里劳作了,种豆、插秧、割稻、整垄、锄草、摘棉花……我们都是好帮手。我们得从小学会干这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为今后做一个合格的农民作准备。倘若谁家的孩子十二三岁了还不会做这些农活,就算不会受到父母亲的责难,邻里们的嘲讽却是免不了的。而有些孩子因为天才式地学会了赶牛犁田这样的成年男性农民才能胜任的农活,自然要受到远远近近人们不绝的赞许。

毕竟我的年纪还小,懦弱而稚嫩的腰身怎驮得起沉重的农活?俯在地里干活累了,我抬起头来,常常极目远望,透过澄明的空气隐隐约约看着远方天际线上城市的影子:平坦的田畴的尽头,陈列似的排着错落有致的楼宇,细长高耸的烟囱突出来,夕阳西下,给城市制造了一幅美丽的剪影。

对我而言,那是另一个没有打开的世界,遥不可及,虚幻缥缈;又是一张尚未冲洗的彩照底片,尚未在我面前展开它多彩的姿态。但我已在想象中将它打开了无数次,我已经让它汇聚了世界上所有美好与荣耀,所有幸福与尊严,所有快乐与希望,所有神秘与未来。

当我再次弯腰下去劳作时,这幅美妙的图景从我视野中消失了,但却印入了我的心里,在我心里打下了烙印。在这样一次次的俯仰之间,一个关于城市的最初念想就深深地嵌入了一个少年的灵魂。

在林溪,这样的念想又何只存在于我一个人的心里?我扛着锄头在田埂上走过,锄柄长过我的身高,在肩上摇摇晃晃。这时,“包公”叔叔挑着一担土肥从对面过来,总会慢下脚步,用他不紧不慢的语调对我说上几句:“后生,下蛮读书,长大了不要作田,作田受苦!”他说话的语气永远在调侃与认真之间的暧昧地带,让人感觉既亲切又郑重。要是遇上财生伯伯,他便免不了眨着小眼睛说几句表扬的话:“后生,做事蛮勤快呢!”一次,我与父母在三晋棱里种豆子,刚刚收割过早稻的地里,泥土被翻耕过,干爽细嫩。我负责扎土窝,窝铲在我手里飞也似的点着泥土,鸡啄米一样在窝铲后留下一排整齐的土窝。这时,国生伯伯过来了,看着我的动作,大肆表扬了一番:“后生,做事是蛮好,要是读书也有这样好就好哟”。听着村里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们的话,我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总算在同龄人中没有落后,该我做的农活我都会。在村里,我获得了一个少年应该得到的肯定。但这些话里却始终蕴含着劝勉我长大后不要作田的意思。难道他们心中也有一幅关于城市的图景?也有那种对农村生活的超越梦想?

城市,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我身边广为流传的一种神话。虽然,其时的我并不懂得理性思考城乡差别之所在,并不知道在政治上农民只是四分之一地享受一个城市公民的选举权;经济上农民被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钳制得快喘不过气来;文化上因农村的所有精英都被城市收割一空而日益走向衰亡与沉寂。但城市作为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尊严而存在,作为一个黄金般的理想、一个遥远的目标、一个对岸、一个不容置疑的未来在我心中存在。它像一棵树一样栽在我的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也渐渐长大,枝繁叶茂,占据了我心中大片的阳光领地。在岁月的匆匆流转中,我很多梦想或者丢掉了、或者忘记了,但关于城市的这个梦想,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直接地立在了我的眼前。

与农村相对的城市,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已经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甚至它还饱含着人格的优势。我小学的一个同学,成绩特别好,是老师同学们公认的尖子生,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最值得炫耀的当然是长大了肯定要进城当城里人。他但凡与同学吵架,嘴上占不了便宜,情急之下必定要抖出自己的撒手锏——说:“你算什么,老子长大了进城吃工资,你进不了城”。这时,我常常看到对方一下子就蔫下去了,似乎理亏了一样黯然离开(尽管命运的捉弄,此后他虽然进了城,却很早就成了一个城市下岗工人)。这话比任何骂人的话、任何讲理由的话、任何强迫人的话都更有力量。为什么?现在看来,想必它在当时至少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它以城里人高尚而乡下人卑微、城里人高人一等而乡下人低人一等为基本的潜台词。第二,它在心理优势上战胜了对方,我虽然现在不是城里人,但我是个“将来的城里人”,你却是个将来的农民,你是下级的、低等的,你只能干着脏活累活度过一生,而我却高高在上,享受着你或你们提供的劳动成果。第三,它侮辱了对方,将对方定在“农村”这根耻辱柱上不得翻身;进了城的是老子,而没进城的是孙子,一个乡下人再嚣张也没什么用,不过是孙子的嚣张而已。

据说,只人少数命好的人,才能成为城里人。有人找爷爷算命,两手提了沉甸甸的四特酒、锦江酒,不只是问健康、问前程、问婚姻、问财运,还要问可否有城里人的命。我看到爷爷一会儿在纸上写着什么,一会儿又掐指推演,念念有词,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看着客人满意地拿着爷爷的字条儿回去,我想爷爷一定在纸上把他们的命运都排定了。

我一直想让爷爷也给我算算,早点揭示命运的密码,可省却我不必要的心力。爷爷那时还是个很严肃很神秘的人,不大和小孩说话。我几次壮了胆去找他,但刚进他摆满药瓶和有无数抽屉的中药柜的屋子里,看到他一脸严肃,话到嘴角又咽了回去。一次,又一个从外县来的客人要算命,爷爷似乎很高兴,和客人谈笑风生。我突然不知哪来的胆子,问爷爷我是否有城里人的命。爷爷板起了脸孔,说:“小孩子,问这些干啥!”吓得我从此再也不敢提起半字。

我只能将疑问藏在心里,等待机会揭开命运的密码。

一个普通的农民如我,如何能从千万个甚至亿万个农民中得到命运的特别眷顾而成为城里人呢?这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空洞,似乎时刻要从我心里崩出来。

我从城里亲戚那里认识了城里人。我的两个堂兄弟,还有几个表姐妹,他们都是城里人,穿着城里孩子的校服,很洋气、很干净,人还很聪明。暑假,他们会来到林溪。他们的到来,使林溪有了节日一般的快乐和生趣。他们告诉我很多闻所未闻的事情,他们跟随着村里的堂兄弟一起去捅马蜂窝、抓鸟雀、放牛,有时甚至还去池塘或水渠里戽鱼,充满了童年的快乐。这使得林溪单调而安静的日子忽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义与生趣。我自然十分羡慕他们,但他们却同时成了我心中的一大疼痛:他们是属于城市的,而我属于乡下,一种距离感不自觉地横亘在我们之间。这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多年后,我才知道它就是自尊。可是,他们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理由成为城里人:他们是城里人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是城里人,所以他们也是城里人。那时的我尚未获得理性的力量,也还未发展出自己的判断能力,对这种先我而存在的东西没有任何批判的勇气与智慧。但我有自然的情感,这让我直觉到了这其中深深的不平等,是不平等在伤害着我。

甚至有那么几年,我常常在心里无理地责备母亲。要是母亲是城里人多好!而偏偏,母亲曾经确实一度是城里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母亲还在城里的粮食部门工作,守着一个粮仓,主要任务是防仓鼠和麻雀。后来因为全国性的饥荒,即使守着满仓粮食的母亲也不得不在单位的动员下从城里返回到乡下,最后嫁给了乡下的父亲。我不懂得母亲为什么要回到乡下去。如果母亲不回老家的话,我自然就是城里人的儿子,也自然就是城里人了,享受着城里人的荣耀。其实这样的责备是根本没有任何道理的。那时,我并不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城乡还没有出现分化,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更没有什么门槛,当时出现过一次城市工作者返回农村的热潮,母亲只不过是裹挟其中的一个而已。再则,如果没有母亲的回乡,她又怎么会和父亲结婚并有我的存在呢?

或许,还有其他路让我成为城里人吗?

我十二岁的那一年,发生在邻村的一件事让我至今不忘。村里一个公认最漂亮的姑娘嫁到县城里去了!虽然这件事一开始就似乎注定了它的悲剧性,但当时却在远近都传为美谈。嫁到城里,意味着婚姻改变命运。我没见过那姑娘,但可以想象当时的胜况,她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打破命运惯性的农村人。她的对象是个城里的一个残疾人,小儿麻痹症,整天待在轮椅上,并没有工作单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附加了太多外在因素的婚姻必然成为一场悲剧。城与乡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即使一个城里的残疾人也在这差距之中获得了俯视乡下人的优势。她终于成了城与乡之间的牺牲品。三年短暂的城里生活之后,这个可怜的女人离婚重又回到农村,但却失去了在农村正常生活下去的可能了。此事后来似乎再无人关注,故事最后在不知所终中从人们记忆的视野中淡忘了。

我不知道这件在老家轰动一时的事,当时对农村那些女孩子有着怎样的诱惑,又引起了她们对人生命运的多少思考与警惕。但它对我的启示是:改变命运,女孩子比男孩子要多一次机会,多一条道路。如果说女孩子还有一条狭窄而充满险恶的道路通往城里的话,那么农村的男孩子如我,便连这条狭窄的道路也没有。这不能不让人对命运产生深深地忧伤。

有那么几年,我疯狂地迷恋上了在泥土中到处挖掘。我扛着一把开山斧,在村庄里转悠,翻遍了每一个可疑的角落,老窑厂,桐树下,钟家井边,王家山下,那些陈年的瓦砾,那些老屋的墙角,都留下过我挖掘的痕迹,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土坑。

我在寻宝。

我相信村庄古老的地底下,总会有那么几件价值连城的宝物被先人预先埋下,只是我尚未发现而已,而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总有一天我可以找到它们,找到它们,我就找到了打开自己命运之锁的钥匙。

我的异常之举启发于这样一个传闻:在离我们不远的某个村庄——因为是传闻,所以并没有具体名称——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带着全家老小辛辛苦苦地过着贫穷而寂寞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忽然在一天改变了。一天,故事的主人公在自家耕作了一代又一代的菜地里劳作,一锄下去,掘进泥土里的锄头“铛”的一声碰到了硬物——这样的事我们常常遇到,但这个硬物要么是旧瓦片,要么是石子——故事的主人公这次碰上了好运气,他顺着挖下去,原来是一瓦坛金灿灿的金元宝,据说有几十块。老实巴交的农民当然不敢据为已有——按照法律,地底下的东西都归国家所有——他主动将金元宝交给了国家。国家提出奖励给农民几个金元宝——据说一个金元宝就够他一家人一辈子吃喝——可这个农民却什么也不要,只提出一个条件:让他们全家都“农转非”,从此吃商品粮、做城里人。结果,这农民全家大小如愿以偿地“洗脚上岸”成了城里人。

今天看来,这么完美的事多少有些杜撰的成分。但当时,它却真切地给了我不小的抚慰与希望,我忽然觉得在茫然的世界上,终于有了一点点希望。在地里锄草,我总是格外留心那些碎瓦片、断砖头,生怕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溪里玩耍,摸到一块像样的鹅卵石,总免不了端详个半天,决不让改变我命运的夜明珠从我的手里丢掉。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地看到阳光下一个东西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无论远近,我总要跑过去,非看个究竟不可,生怕一块金子从我的鼻子底下错过,直到我一次又一次地拔开土灰,发现它不过是一片碎瓷或玻璃时,才满怀失望地离去。

一次次的扑空并没有让我失望,我无端地相信改变我命运的宝物一定会出现。在松里山山口的桐树下,我终于发现了目标。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块旧砖。从新水堤蜿蜒过来的干渠里,一块旧砖半截嵌在泥土中,这很像是一个大窖藏的开头。我屏着气息,耐心地挖去了周边松软的红土。这是一块与我们平常所见不一样的砖,明显更宽更厚,我不能判断它有多古老。取出一块砖后,令人惊喜的是,底下竟然还是同样整齐地码着的砖。古墓?古城墙?丰富的宝藏?我感觉自己正离城里人越来越近了。接下来的是金灿灿的金元宝,还是光彩四射的夜明珠?是稀世珍宝,还是千年古玩?如果我有这些,国家会让我一个人进城吃商品粮还是让我们全家?如果只让我一个人,那我怎么能不管自己的父母呢……我沉湎在幸福的遐思中,但手中的挖掘并没有停下。太阳西斜,汗水已经湿透了全身,我却无半点困倦。在田冈上劳作的人们围过来了,要见证我的伟大发现。我请来零根表弟帮忙。他是个健壮的小伙子,肌肤被长年的太阳晒得黝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层层的砖石被我们掘出来,在渠边码了一大堆。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天黑了也不肯散去。但久不见宝物显身,似乎又有些失望。我们仍然一无所获。齐腰深的坑底下,除了砖,还尽是砖,并不见什么稀世珍宝的影子,也没有任何古墓的迹象。几个老人在议论中终于想起来,这里原来是个砖窑。

围观的村民像退去的夕阳一样,渐渐散去了,空气也冷落下来了。不远处林溪村的上空,陆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与暮霭混和在一起。我彻底失去了希望,一屁股软坐在旁边的草地上,被汗水打湿的衣服紧巴巴地贴在身上,渐渐有了一分凉意。夕阳褪去了它的热力,血红的霞光映在我脸上,沉重而压抑。

——其实我并没有甘心。我内心深处并没有接受那些砖仅仅是一个砖窑的传说。直到前两年,这块土地以每亩一万九千元的价格被镇政府征用,一个堂兄从镇政府手中取得了土地平整这桩生意。我请堂兄开着掘土机推开那个当年我不能深挖下去的地方,希望会有所发现。他照办了,那里的确是一个废弃了的旧砖窑。不过在邻近不到五十米的地方,他在很浅的红土层中却发现了古董,是几个没有着釉的瓦罐。据说,那是宋朝的东西,很值钱。

宝物与我擦身而过,即是命运与我擦身而过。我相信,偌大的村庄,先祖们生活了几百年的地方,他们总会把足迹或器物留在某个地方,村里一定还有其它的宝物在等着我去发现。

我瞄向了钟家井。我开始在钟家井的岸边徘徊,独自一个人,在心里一次次地打开它沉淹塘底的宝藏。

钟家井是村庄南面的一口池塘,据说它曾经是一口井,当年姓钟的几户人家就生活在周边。有井必有好泉。钟家井喷涌而出的泉水使井变成了塘,冰冷的泉水溢出了塘围泛滥成灾,让下冈的大片稻田无法正常生长。古老的村民想出了种种办法,都无法控制泉水。村民们铸造了七口金锅七口银锅倒扣泉眼,又压上了七架铜风车,才终于将冰冷的泉水制止住了。但从此,这些宝物就永远埋在了塘底下。

我被这个美丽的故事所陶醉,非常热衷于将这个神奇的传说讲给每一个来林溪的亲戚听,并从他们倾听的好奇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它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林溪村的镇村之宝。但为了成为城里人,我还是愿意,寻找一切机会,将这些财宝掘起并无偿交给国家。所幸的是,我并这样没有能力——而这种事本身也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如果这传闻是真实的,恐怕金银之财早已被我们的父辈们挖起来交给国家换取城里人的生活去了。

没有珍宝,走出林溪的梦想又一次变得缥缈,反面让我荒唐的行径变成了村民们的笑柄。乡村的贫困与艰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远方城市的轮廓在平坦的田畴尽头隐隐约约。通往城市的路在哪里?一群白鹭飞过,在晴朗的天空排列成一个巨大的问号。我背着一袋米,腰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上挂着一盏玻璃瓶改装的煤油灯,艰难地行走在弯弯曲曲的通往太和圩中学的田埂上。彼时的我并不清楚,读书,正在使自己通往城市的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上行进。

4

从新余师范学校毕业后,我第一站分配到了与林溪不远的简家小学。

在简家小学的岁月既寂寞又安宁。清晨的校园,孩子们用一声带着露水的吟诵将我从睡梦中唤醒。然后是越来越喧闹的嘻戏和呼喊、追逐的脚步声和楼板“咚咚咚”的晃动。接下来,晨读的铃声响起,校园里嘈杂的嬉闹突然收住了,变为教室里甜嫩而整齐的朗读声,像晨练的军队严整的呐喊,响彻校园,飘散在周遭的稻田之上。我往往取了前晚看剩的书,坐在讲台上,加入了孩子们的朗读之中。孩子们读的课文是我小时候已经读过的,至今还记得。我自然读自己的书,鲁迅的散文诗,余秋雨的散文,海子和余光中的诗。我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也许孩子们之前从没见过老师也与他们一起晨读,张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大声朗读。看着看着,孩子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朗读,声音渐渐小下去了。等我猛然发现教室里只留下我的朗读声在独自飞扬时,我会忽然抬头,大声呵斥:“怎么没声音了!”于是,教室里重又响起多声部的琅琅书声,恬静而美好。

那些日子,我满足于沉静在自己的内心。白天的时间全留给了孩子们,教他们识字、组词、造句、朗读和作文,忙着处理孩子们之间永远不能完结的跌跌撞撞和瓜葛纠纷,与他们一起欣赏当时仅能找到的少量童诗与童话。晚上留给我自己,读自学考试的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本,渐次打开了我的文学视野与生活视野,文学之美,情感之美,浇灌着我饥渴的心灵,人生之路,世界之路,交错出现在我的思想天空。它们让我沉湎,使我对身边的人与物趋于疏远,让我忘记了城市的繁华、忘记了小镇上的喧嚣与永远源源不断传来的人间悲喜、风流韵事和掌故奇闻,以及那些与我一样的青年教师们排解寂寞的小聚会、小活动,喝酒、打牌、上城里看录相。

简家小学离集镇五六华里之遥,距老家林溪四五华里。校园坐落在一片平坦的稻田之间,出门就是田畴、水渠,青葱的稻苗向远处伸展,将各个村落连接在了一起。校门外一条笔直的乡村公路从稻田中间穿过,铺着圆滚滚的卵石,坑坑洼洼常年积水。路两头约五六百米处各一个村庄——简家村与欧里村——据说当年建校时两村各自坚持学校要建在自己村而相持不下差点擦枪走火,最后乡干部出面调停,才折中选在两村中间的这片稻田里。全校一至五年级七个班级,十三个教师。我是唯一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其余的要么是民办教师,要么是民办老师培训后转正的公办老师。民办老师是农村户口,工资由村委会按年支付,和农民没什么两样,生活来源主要还是靠种好自家的责任田,教书简直成了他们农事劳作之外的副业。公办老师是非农户口,工资由乡政府财政按月支付,虽然工资高出民办教师的三四倍,但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顶多算是“吃工资”的乡下人。

学校老师中,有三位曾经当过我的小学老师。一开始,我还有些尴尬,带着一种学生对老师的敬畏眼光注意自己在他们面前的形象。但很快,这种尴尬就消失在他们自己的形象中。在同事面前,他们全然没有当年做老师的架子和风度了。课后从不谈学生,他们只与我谈家长里短,谈扑克牌“关牌”和“吊七”的技术,谈村里的往事,谈风土人情,谈风流韵事,谈鬼神妖魔,偶尔也看迟到两周的《参考消息》,并批评时政。

夜暮降临,热闹了一天的校园安静下来,白天浮起的尘埃都沉静了:除了夏虫的吟唱,鸟雀归巢时的啁啾,校园里阗寂无声。我独守着校园,摊开书卷,沉入那些美妙的文字世界而不知疲倦。我从城里回到乡下,历经了一个酷冷的夏天之后,关于城市的梦想重又幻灭。我享受着梦想幻灭之后的平静,心里就像暴风雨过后的天空,干净、明朗、透彻。我知道,有些命运是无法抗争的。我不想留在乡村,但命运之神却偏要把我抛到这更偏僻的地方来。我除了承认现实,似乎不能有太多作为。既然命运有如此安排,不能反抗,那就姑且享受。

那时,每天下午四点学校就放学。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散去了,同校的老师也都回去忙自家的责任田了,学校里只留下我一人。我突然有了大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心里空旷得如眼前这无人的操场。空闲从来都是寂寞的近亲。集镇成了像我一样的乡村青年教师们排解寂寞的聚散地。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集镇,像是赶一场聚会,又像是潜在水底的鱼虾来到水面上冒个泡。其实这个集镇再枯燥不过,既无趣又丑陋肮脏。满街的尘土,连一个可以驻足的地方都找不到。没有歌厅舞厅之类娱乐场所,唯一破败的电影院,已经多年没有放过电影了。我们所能做的,便只有打桌球和到小酒店里喝酒。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打桌球。而进馆子喝酒似乎又有点不务正业,毕竟是为人师表的教师。即便这样,小镇也还是有无限魅力,无法阻止我们放学后找个买袜子之类的理由,离开空空的小学校园,骑上五六华里远的自行车到镇上转一圈,看一看那些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群,听一听马路边上的新闻,然后在黄昏中迎着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重又独自回到校园。有时在镇上遇上在别的学校当教师的同学,我们便架在自行车上说几句话,发几句牢骚,甚至对新近在报纸上看到的已经过时好多天的时政发表几句评论,那就足以让人乐而忘忧一个星期之久了。

林溪村成了我心灵的后花园。为了逃避寂寞,我有时半夜都要回家。没有星星的夜晚,我凭白天的记忆在回林溪的土路上狂奔,风在耳旁呼呼作响。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让我获得了奔跑的速度和超越的快感,伴着我青春的气息畅快淋漓。回林溪村的半路上需要穿过一块墓地、一片山林。每次月夜经过,心里总不由自主地预先幻想起无数面目可憎的鬼魅。我全身恐惧得竖起鸡皮疙瘩,呼啸着冲过去。当我最后看着林溪老屋的门洞射出桔黄的灯光时,我感觉自己是那么温暖幸福。

是孩子们的快乐,冲淡了我对城市的思念与向往。我用普通话上课,这在学校是第一次、第一人。我要求他们也在课堂上用普通话,用普通话回答我的提问,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提问和交流。这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我第一个使用照相机,并给孩子们照相;我第一个教他们打篮球,第一个在课堂上编排话剧……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地方,我只带来了一点点城市的气息,就被他们视为洋气和文化的象征,并获得了特别的尊重。附近的农民用十分崇敬的口吻邀我去家访,进了家里,并不问孩子学习的事,原来是请去喝新开缸的浓茶一样的老酒。我常常还滴酒未沾就为他们的热情所陶醉。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写满了快乐,看到他们对我的敬重与爱慕,看到我对他们的重要……我便暂时忘记了城市的所在,忘记了超越乡村的梦想。

其实,梦想并没有真正停止。我课余时间的自学考试,难道仅仅是热爱文学,而不是在潜意识里对现状的超越?自师范毕业当了小学教师以后,虽然我仍在农村,但严格地讲,我与农民甚至我身边共事的民办老师完全不同。我是公办老师,我的户口本上写着“非农业人口”字样。虽然我要么住在学校,要么住在林溪,但我身份证上的地址既水是简家小学也不是林溪村,而是镇上一个居委会的名字。其实我从来不知道镇上还有个什么居委会。这地址,与其说是个住址,不如说是一种身份,居委会是非农业人口单位,而村庄里只许有农业人口。我的医疗费用可以完全由国家报销了,看病不要钱。我第一次享受了城里人的良好福利。有好几次,我学着其他同事的样,用我自己的医疗证,偷偷地给感冒的父母亲开了药,不让父母花一分钱。虽然我的工资已经能够支付这些医药费,我却不用花钱,而父母没有支付能力,一个农民,却要自己花钱看病——我素来是个讲规则守法纪的人,但这时我如果再守纪律让父母掏钱看病,对我则会是莫大的耻辱。我对城市的向往与梦想,此时已经不再是追求拿工资、免费看病之类,而是做一个真正的城里人!还有多少城里人所拥有的,我这个“吃工资”的乡下人尚未拥有!

城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有无数条隐形的线牵引着我。周末,我仍喜欢来到城里晃荡,像在师范学校时一样闲逛。我骑了二十里路自行车,独自站立在繁华的城南胜利路口。仅仅是看着这车水马龙的大街,我就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生活的在场感,甚至有一种对生活深深的感恩之情。我走过公园,走过商场,走过电影院,走过录相厅,走过图书馆、博物馆,走过新华书店,走过火车站,我像拥有这座并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一样将它们一一览过。我觉得城市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才是真正的生活现场。加入城市的洪流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场,而农村则是被生活所遗忘的角落,是被生活所疏远的地方。

但是,当我被眼前这种繁华的场景所满足时,我同时也被一种羞愧所刺痛:我其实并不属于这里!公园的优雅美景刺痛了我乡下人的粗陋,商场的繁华奢侈刺痛了我乡下人的贫穷!电影院的精彩与热闹刺痛了我乡下人的孤独,大街上走过的洋里洋气的姑娘刺痛了我乡下人的青春!我一次次地进城,企望靠近城市、融入城市,结果我不但没有走近城市,反而一次次地强化了我的他乡感。我一次次在羞愧中回来,受侮辱般地回到老家林溪,回到乡村安静的小学校。我暗暗发誓,再也不上城里去了。可刚过不久,我又忍不住一次次地如飞蛾扑火般地在周末来到城市逛荡。

城市是我的爱,也是我的痛。推而广之,其实又何止于城市?这不是也包括这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吗?而且又何止于我?它不是也包括所有的农民,所有生活在底层的人们?

民办教师阿勇年过四十,终于考上了公办教师资格。他整日乐呵呵的,见人就掏出红塔山香烟,额头上那团紧锁了半辈子的皱纹终于舒展开来了。这是他用一个学期基本不上课荒芜六十个学生的学业和荒芜半年责任田庄稼的代价换来的。那天,自称“范进中举”的阿勇醉了一回。在席上,他简直癫狂了,逐个地道谢、 敬酒,兴奋地与每个人打招呼。

小华老师没有资格考试,被村委会辞退了。当了十二年小学代课老师的他重新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茫茫然不知下半辈子该做什么。曾老师是公办教师,快退休时,左托关系右找熟人为儿子弄了“农转非”指标,安排招工进城,当了电机厂的工人,虽然没上什么学却子承父业享受了城里人的待遇,令人眼红得很。

焦躁开始在各个小学的师范毕业生中蔓延……这些年轻人,有的看不到希望而自暴自弃,在烟、酒、频繁而廉价的爱情以及录相厅中度过时日;有的认命,甘愿再一次在穷乡僻壤落地生根,娶了当地漂亮的村姑聊度余生;有的死不甘心,或是远走他乡南下广州深圳寻求别样的城市生活而去,或是走上了考大学考研究生的不归路,给不敢离开的人留下一串远去的脚印。而我,还在寂寞中安静地等待,像秋天的一片树叶,希望有一阵风将我卷起,送到九重云霄。

我每天在林溪与简家小学之间来来回回,而城市与乡村则在我的头脑中来来回回,反复折磨着我、揉躏着我,使我不得安宁。

5

我对城市的炽热向往,一定是那个夏天就已埋了下种子。三十年前的场景在我记忆中依然是那么清晰,皇母娘娘的那串谶语,乃是对我人生最初的一记棒喝,直至今天都还影响着我。

那是个仲夏的夜晚,暑气刚刚消退,空气慢慢清凉下来了,隐隐约约飘浮着白天草木蒸腾的清香。清柔如水的月光透过泡桐树繁密的枝叶照下来,在地上抹了一层银白的光辉。泡桐树叶大如盖,却无法遮挡满院聒噪的蝉鸣。我家的院子里人影攒动,大姑大婶,大伯大叔,哥哥姐姐,都赶来了,还有孩子们、老人以及在人群中钻进钻出的狗。这样热热闹闹的场面,只有村里每年一次开大会或集体加餐时才偶尔出现,既凌乱,又带有几分喜庆。

在一阵乱哄哄中,我家客厅的中央架起两条长凳,上面支着一个大笸箩,笸箩上面均匀地铺了一层薄薄的大米。昏暗的灯光下,客厅里挤满了男女老少。我也不明就里,只是一个劲地在人群中拥来挤去。这时,客厅里忽然让出一条道,三四个年轻姑娘从笸箩旁一字排开,齐步走到大门口,抬眼望月,一幅极庄严极虔诚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皇母娘娘下凡间……”像是报幕员一样地认真。她们的具体言辞已经随着时光而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了,主要意思大概就是请求皇母娘娘下到人间来指点迷津之类。随后,便是提出具体的疑问请皇母娘娘解答,比如,某某人能活多少岁,某某人能否生儿子,某某人的病会不会好,某某人能否“吃商品粮”,某某人的寿命是多长之类。每提完一个问题,她们就回到笸箩边,用一根筷子竖在那层薄薄的大米上,支起一个簸箕,由两个人轻轻地扶着不致簸箕摔倒下来,听任筷子摇摇晃晃地在大米上划出不同的图案。而这图案,就是皇母娘娘揭示的答案。倘若筷子划出一个近似的圆形,则被认为是对所提问题作出的否定回答,倘若划出的是一条弯形或者折形线,则被认为是一个肯定的回答,像老师给学生修改作业时打了个“钩”。

清凉的月光下,报幕的姑娘一遍遍地念念有词,皇母娘娘一次次地将揭示的答案在大米上划出不同的图形。随着答案的揭示,人群中或者起了一阵轻轻的嘘唏,或者是一阵快乐兴奋的笑声。笸箩上面的大米,筷子划了一次又被抹平一次,围观的人群伸长颈脖,窥探人生的命运的密码,情绪随着密码的揭示而潮涨潮落。

忽然就轮到我了。刚才我还是一个普通的看客,看别人的热闹,看别人的喜悲,忽然之间,我就被推到了满屋子人注目的中心。先是问我的前程,长大后能否“吃工资”。我守在笸箩旁,几乎是摒着呼吸,看着皇母娘娘的“手”在那层抹平了的白米上晃晃悠悠地划下了一道弯曲的线。结果,这被大家一致认为是肯定的回答,我长大后是可以“吃工资”的。在一阵兴奋中,大家又怂恿着再向皇母娘娘提问,这一问是:我“吃工资”是不是需要我叔叔帮忙?我大叔叔是我们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那时,他不但在城里“吃工资”,而且还做了官。然后,又是那只“手”颤悠悠地划出了个“钩”,比前一个还更明确。这时,大家的脸上更是兴奋,似乎我长大了“吃工资”的前程已经确信无疑。大家意犹未尽,于是又提了第三个问题:我的寿命会有多长。最后,据说划出的图形像“60”两个字。我一时心里很不痛快,一种隐忧埋在了我心里。因为不久前,我的外婆刚刚去逝,好像离60岁还差那么一两年,亲戚们每次提起都非常惋惜,这让我隐约懂得,人生60岁也许并不算好的答案。

忘记了当天的问神是如何收场的。但从此,我心里忽然多了一份期待:我长大了能“吃工资”!多么令人激奋啊。我似乎怀上了一种得天独宠的自豪与优越,处处要求自己表现得比别人好一些。学习要优秀一些,因为我长大了要“吃工资”;行为要斯文些,也因为自己长大了要“吃工资”。同时,我也带着怀疑的眼光看自己,时时用自己的行为检验着这一神秘的谶语。

这些谶语成了我的信念,燃起了我对城市生活的热烈向往,成为镶嵌在我成长的历程中一块闪光的钻石。

后来,我一次次地想离开乡村学校,或者跟随民工们南下打工,或者跟着别人去学做生意,反正就是想着离开乡村,摆脱这个穷困的人生,但最终都无功而返。1996年,我陪在乡政府工作的一个同学参加区政府的“人才库”考试,不想我的这位同学被刷了而我却入围了。机会来了。已经退休了的大叔叔带着我又是请客吃饭、又是送礼,将当年从政时所攒不多的颜面几乎消耗殆尽。反复折腾了大半年,第二年,我终于结束了五年的乡村小学教师生涯进到了城里。

我成了乡村生活的一个逃兵,因为我没有去改变穷困的乡村生活,没有与那些在穷困中生活的同僚们肩并肩地生活下去,而是仅仅把自己一个人,从泥淖中拔出来。然而,我生活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世界渐次打开它的各扇门窗。这次命运的转折,来得那么偶然,甚至事先连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回头一想,或许还真应了少年时的那句谶语?

三句谶语已经应了两句。余下一句是什么?六十岁?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离那个界点越来越近,我开始担忧起来。在成功喜悦过后,在目标到达之后,在欢乐的极大体验之后,心里偶尔闪现出它扑朔迷离的影子,不免使人脊背一凉。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6

“存在或灭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困扰着哈姆雷特的问题。

离开这枯寂无望的乡村或者继续留下,同样也是个问题——这是困扰着我的问题。在乡村学校的那么几年,我好像哈姆雷特一样被眼前的叉路所迷惑,选择的利弊权衡苦苦地折磨着我。

听说学长阿陶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教师队伍了。他早我三年从新余师范毕业,在离我不远的一个村庄教了五年小学,终于在一个阴湿的雨天,顺着浩大的民工潮决绝地辞职南下广东。敢于放弃好不容易奋斗而来的“吃工资”身份,重新让自己回到一个普通的农民,这里有多少对乡村教师生活的绝望,又有多少第一个吃螃蟹一样沉重的勇气啊!据说他几经辗转,最后在一家生产纸巾的私营企业当了老板的秘书。他的离去成了留下来的青年教师们丰富的谈资,有很长一段时间,它成为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我们,留给我们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令我们长时间地蠢蠢欲动。

我并不认识阿陶。他离去后一年,我偶然来到他任教过的小学。他曾经住过的房间已经分配给了我的另一个同学,但墙头上依然保存着他当年的书法,一张写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字样的书法条幅赫然在目。加上他曾经的同事们介绍,这张书法条幅让我联想翩跹。他当年如何地做着心灵的挣扎,如何夜不能寐,如何在痛苦中作出这一决定?毕竟,在那时候,放弃“吃工资”工作而追逐城市生活,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

阿兵也离开了。他是当年新余师范学校文学社的一名骨干成员,高瘦白皙,风流倜傥,写得一手好诗文,迷倒过不少女生。毕业后,他一直在镇里最为偏远的一个小学,远得没有多少师范同学愿意跑一趟去看他。那些被他的诗文迷倒的女生,也早已音讯全无了。那些年,边远小学的老师逐年调近靠集镇的地方任教,近乎成为一种惯例,这既是官方对教师努力工作的一种奖赏,算是得到重用,也是对那些送礼走关系教师的一种交待。阿兵却一直没动过,五六年也没动过一步。我去过一次他的学校。那时正好有一个晚几届的师妹刚刚分配过去,两个人在那个偏僻寂寞的地方,每天四点钟之后,别的教师完成课业都回家种田去了,留下他们俩独守着空荡的校园。孤独使心灵靠近,在他的一方,自然产生了一点那个意思。可师妹这边却始终无动于衷,孤傲得目中无人。第二年,她就调走了,并很快就嫁给了城里的一个教师。后来我才弄明白,阿兵与镇教育办老大是同一个村庄的,家族关系交恶,殃及池鱼。阿兵看上去总是笑呵呵的,但其实内心不堪寂寞。因为曾经同是文学社成员,我们见了面总要问一句:还坚持写么?一次,阿兵拿出他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给我看。上面果然有一个豆腐块赫然署着阿兵的名字,但可惜它已不是文学作品,内容谈的是乡村青年的苦闷精神生活。文学写作这种很精神化的劳动,他早就放弃了。几年后,阿兵终于离开了。据说到城里一个保险公司做了保险员,每天在城市居民区转悠,一扇扇敲开陌生人的门推销保险。进城后,我曾在大街上遇到过他一次。他一身黑西装,系着标准的职业领带,推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行色匆匆,混迹在茫茫人海之中。

有的人找关系开后门,扯上七亲八戚的关系调进了城,既保住了“吃工资”的铁饭碗,又圆了城市生活的梦想,是最令人羡慕的。但大多数人并无这样天然的优势,祖宗八代务农,两眼不识一个城里人。有些青年女教师则选择了嫁到城里,即使两地分居也要先圆城市梦。为了进入城市,师姐阿梅竟然嫁给了一个远在南昌的工人。两地分居,她每个周末赶1元一趟的绿皮火车去与夫君见面。即使这样不辞辛苦地奔波,十几年后,她也终于没能留得住越来越稀薄的爱情而劳燕分飞。一些青年女教师则恃身自持、待价而沽,对在窗户外面转悠着不肯离去的镇政府男青年或男教师,不肯轻易扭头哪怕看上一眼,而相信真正的王子会从遥远的城市骑着白马来迎接她远走高飞。

但更多的青年教师像我一样,在徘徊、在等待,在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却又不敢放下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吃工资”的身份。

一次,在另一个村小的阿军跑来看我,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现在允许教师停薪留职了。这不亚于人身解放得自由!那个晚上,我请学校食堂特意炒了几个小菜,又从村庄的小卖部提来啤酒。我们痛痛快快地喝到半夜,大谈人生、命运、前程、理想,甚至令人奢望的爱情。上帝似乎为我们铁板一样封闭的生活打开了一条门缝。“明天就走!”我们踌躇满志,激情勃发、豪言壮志。第二天,我们去镇教育办问情况,才知道教师“停薪留职”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乃是以讹传讹。虽然当时一些地方或行业早已鼓励干部和教师下海,但我们镇对“停薪留职”是不鼓励的,要下海,除非你辞职。短暂的热情重又回到了冰点,还是每天面临着去与留的选择的痛苦。看着大潮般向城里涌动的人流,那些经年积淀在心里的城市情怀一次又一次冲刷着心的堤岸,那简直是一种活生生的煎熬。

也许还有别的办法?有那么一两年的时间,我忽然成了一个远房亲戚家里的常客。表叔是城里一个电厂的领导。虽然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有这么一个远房亲戚,但我还是拎上自认为上好的烟酒壮着胆子去找他。我说,我想调城里来,什么代价都愿意。表叔是忠厚稳重之人,待我很热情,回来时让我带了更多的烟酒,说送给我父亲的,好多年不见了。我不死心,按照旁人的教诲,决定采用“缠”的策略,每个周末都去,几乎不间断。偶尔他不在家,表婶对我也热情得很,留我在家里吃饭。我就留下来,厚着脸皮,反正已经决心缠得他烦。表叔终于答应了帮我想办法。一次,他甚至准备与另一家电厂的领导作一桩交易,交换调人。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我体会到了表叔的努力,也知道他的无奈。那时,他两个儿子到了上班的年龄却还没有安排工作,天天赋闲在家。后来,他退居二线,事情就这样再也没有下文了。

村里的青年也纷纷开始南下,汇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他们已经厌烦了农活,只要亲戚朋友从南方回来,他们就不惜抓住任何机会跟过去。堂兄弟从南方写信回来,告诉我工厂的生活,用城市人的腔调告诉我深圳的街道与蓬勃的城市节奏。春节过年,他们带回了南方城市的消息、商业的气息。他们唱着城市情歌,“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漂亮又好看。”——完全是城里人的视角对乡村的审美。在我眼中,那个远方的城市,不但涌动着金钱、文化,还流散着纯美的爱情。那些神话般的城市,有何等的魅力啊!

我终于踏上了南行的列车。我想起鲁迅当年离开绍兴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找别样的生活,去见识别样的人生。我并没有鲁迅那么决绝,我甚至没有辞职,只是利用暑假先去探探路。

酷热的候车厅。随着验票的大门打开,人群潮水般涌进站台。我拖着仅有的行李,混在溃不成军似的人群中,趔趄着跑。车门即刻被拥挤死了,扭曲的脸孔,恐慌的呼叫,凶狠的詈骂,汗水的恶臭。直到车门咣的一声关死,我还挤在过道上,只有一只脚着地,另一只斜拎着无法下地。又是咣的一声,火车移动,我倒在别人身上,又有人压在我身上。旁边一个女孩子的衬衣扣子挤脱了,手却无法去挡,一脸扭曲的痛苦。一高个男子光天化日之下把手伸进了别人的口袋。我赶紧摸一下自己的口袋,刚才在车站买水找的零钱早已不翼而飞……

第二天,火车将一群寻找机会的人们呕吐在广州站,把他们交给了命运去看管。

我终于抵达了城市。眼前巨幅的广告牌,摩天大楼,车流急湍的街道,看得人晕头转向的指示牌、路标、店铺名,我感觉既新鲜又恐慌。同时,作为一个乡下人的自卑立即叠加上来,放大了我对城市的向往与紧张。那一刻,我一生对城市与乡村宿命般的纠结仿佛立即全都浮现了出来。(未完待续)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网游之纵横天下明末风暴逆天邪神诡秘之主沧元图微微一笑很倾城武炼巅峰超级兵王我的绝美老婆民国败类
相关推荐: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我直播问答社死了诸天群豪称霸NBA从签到球场开始神级小果农山环水绕俺种田我在美漫卖恶魔果实诡异制作公司洪荒之最强佛祖钓鱼:我盘哭了老板堕落之旅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
一键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