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工业化进程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洛阳城西郊工业基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改良,装甲车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进。

现在董卓正在和贾诩、梁铁匠等人一起测试装甲车。

“皇上放心吧,这一次绝对不会再出现上一次的问题了。”梁铁匠信心满满地说道。

“嗯,对你很有信心,放开手地去做吧!”董卓说道。

上一次的几个测试员坐上车,点火,烧煤,发动。

一整套的流程下来,速度比上一次的快了很多。

上一次基本用了一个时辰左右,这一次只用了大约半个时辰的样子。

这主要是得益于燃烧炉的改良上,燃烧炉听从了董卓的建议,多添加了一个通风口。

这个通风口的作用在于能加大空气进入,让燃烧炉里的煤炭燃烧更快速,也更加燃烧充分。

还有就是散热得到改进,炉子采用了两层隔离。

结构就像保温瓶一样,两层铁皮中间采用真空。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不让热量散发出来。

装甲车行驶了几百米之后,又折返回来,履带没有断裂的痕迹,装甲铁皮也没有裂开松动的痕迹。

这一次的测试很成功!

“辛苦大家了,这一次造出如此完美的装甲车,梁师傅功不可没。”

董卓说着,决定封梁铁匠为工部尚书,赏黄金千两!

梁铁匠听到皇上封他做工部尚书,整个人傻傻地站着一动不动。

贾诩连续叫了他几声都没反应过来。

这也怪不得梁铁匠听到自己做了官会如此反应。

在古代,匠人是兼具力工和匠人角色的手艺人。

他们大多是文盲,活在最底层,备受欺凌,工作是粗俗而肮脏的。

匠人们没有话语权,为主流社会所排挤,更休谈着书留名了。

中国历朝历代皆是重道轻器。

匠为末业,匠役至微。

士农工商,构成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

学者和由学者组成的官员是社会精华,占有社会的最高地位。

农业对国家和社会至关重要,耕读传家是美谈,关心农业会受到道德上的尊崇。

因此,有关工匠的传记,史册所载,屈指可数,最多可散见于文人笔记中。

如汉之胡宽、丁缓、李菊,唐之毛顺,宋时木工喻皓,这几人以工巧之技,名盖一时。

一旦编入匠籍,世代不得脱籍。

明代科举考试时,家庭成分有官籍、民籍、军籍、监籍、灶籍、匠籍之分。

东汉末年工匠社会地位低下,把罪犯家属籍充为匠几成惯例,造作工役,以囚人罚充。

这是打在老百姓身上的烙印,每个人在出生时已分成三六九等。

没有群雄争逐的时局,英雄谋臣老死牖下,毫无用武之地。

刘邦还是以亭长终老泗水,樊会还是个杀狗的屠户。

在那个年代,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母得与官。

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匠役永充,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

家中必须有人习匠,手艺世代相承,确保帝国营建土木时有工役补充。

匠人想要做到如五品之上的大官,那是千难万难。

起码在整个东汉年间,基本上就没有人能以工匠的身份成为官员。

而今,梁铁匠是第一个以铁匠的身份被封为工部尚书的。

这可是三品大员,能去朝堂之上的人!

他为梁家光宗耀祖了!

“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快谢主隆恩!”

贾诩叫了铁匠几声都没反应,便一脚踢在他的屁股上,大声地喊道。

梁铁匠被贾诩踢了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上。

“啊!”铁匠惊呼一声,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跪在地上磕头道:

“谢谢皇上,谢谢皇上!”

“起来吧,只要你们好好干,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董卓说道。

“是!我们一定好好干!”

所有的人见到梁铁匠被封了大官,都激动无比,都希望自己好好干活,有一天也能当上大官。

装甲车的事情总算是基本定型了,只要后期多加改进就能投入到战场上了。

董卓还有一个想法,居然铁水焊接的装甲车非常的稳固,那么焊接船应该不是问题。

于是董卓把想造船的想法告诉了贾诩和梁铁匠,希望他们能尽快造出一艘铁船来。

当然这船可不是在木船外面包裹一层铁皮,而是整个船身都得用铁块焊接而成。

梁铁匠奇怪地说:“如果船都用铁片做,那会非常重嘛,不怕沉下去吗?”

董卓向他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浮力,以及船为什么不会沉入水里。

这是初中就开始接触到的常识了。

铁匠听得一愣一愣的,呵呵笑道:“我太愚笨,打铁我还行,造船嘛就差得太远了。

不过我倒是有一个人推荐给你,此人在造船上很厉害,他还为曹操造过很多船呢!”

“那就太好了!是谁?”董卓高兴道。

“他叫贺刚,现居住在徐州,曲阳。”

于是董卓令人快马加鞭地去徐州曲阳接贺刚来洛阳。

董卓心想,只要能把船造出来,就能海陆两方面进攻刘备,绝对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过了两天,董卓终于把贺刚给盼来了。

贺刚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身材瘦瘦高高,看上去精明能干。

“拜见皇上,不知您召我来有何吩咐?”贺刚说道。

“梁铁匠说你很会造船,还帮助个曹操造了很多船?”

“啊!”贺刚惊恐地说道:“皇上恕罪啊!当时曹操占领徐州,我也是被迫才给曹操造船的!”

“你不要怕,我不是要怪罪你,而是要重用你!”董卓笑道。

“哦,吓死我了!”贺刚松了一口气,说道:“造船可是我家祖传的!

原来我家主住在东海边的一个小镇上,世世代代都是渔民,老祖宗造得一手好渔船。

渔民们得知老祖宗造的船好,便都来找他打造渔船。

从此以后老祖宗就不再靠打鱼为生,而是改行做了造船的门生。

船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后来就在大丰县城开了一家大型造船厂。

一直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哇!真是厉害!”董卓夸赞道。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7号基地盖世人王我的绝美老婆明克街13号穿成大佬的小仙女最强战神民国败类微微一笑很倾城人道大圣神印王座2皓月当空
相关推荐:街头整蛊节目组作死,我成全他们只有我没飞升吗?拒绝继承亿万家产谢谢你,亲爱的Young一人之下:还说你不是邪修!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
一键听书